天氣信息

滴滴開始賺錢了,專車,一門從“燒錢”到“數錢”的生意

瀏覽數:216 

來源:IT時報  記者 王昕

  朋友之間見面,總會寒暄幾句

  “最近又升職了?”“沒有的事,瞎混!”

  “現在哪兒發財呢?”“混口飯吃?!?/p>

  上述常見的套路,我們習慣稱為“哭窮”。

  人怕出名豬怕壯的道理,不光咱老百姓明白,許多企業和公司也深諳其道。比如,曾經被媒體圈和業界操碎了心的專車盈利問題,就正日趨明朗化。曾經瘋狂補貼,看似無底洞的專車生意,正搖身一變成為一門“很賺錢”的生意。

  當然,時機仍未完全成熟,在這個節骨眼上,大伙兒還得低調,再低調!

  時間回到2012年,互聯網專車從誕生之日起就以巨額補貼的形象出現在眾人面前,在當時的老百姓眼里,專車是便宜、低價的代名詞。

  “每天上班,從漕河涇到徐家匯只要3塊錢,心疼滴滴!”在微信朋友圈里,甚至有些人開始“心疼”專車。因為,實在太便宜了!

  后來,在“血戰鋼鋸嶺”之百億元規模的瘋狂補貼大戰之后,心累的滴滴和快的選擇合并,并最終更名為滴滴出行。在完成大洗牌之后,除了仍在“死撐”的易到和走中高端定位的神州專車之外,市場上已經看不到太多對手。

  奇怪的是,市場格局雖然變了,但業界和輿論“心疼”專車的論調卻依舊沒有變?!坝А薄把a貼模式難以為繼”“燒錢何時休”等字眼依然頻繁出現在新聞標題中,在這其中,被人們忽視的是,曾經的“紙醉金迷敗家子”正搖身一變成為“創二代好青年”——曾經燒錢的專車生意,正準備著迎接“數錢數到手抽筋”盈利期。

  前段時間,易到專車司機端暫時無法結款,將其與樂視系資金鏈斷裂的新聞聯系到一起,未免有些讓人擔心。然而一位易到司機的話,卻讓人覺得“好有道理”。這位司機說:“我根本不擔心易到不結給我錢,因為易到很賺錢啊,誰說資金鏈斷裂,那是樂視!易到就是很賺錢,就算樂視不干了,自有人接盤,比如攜程就希望樂視撒手,他自個兒等著接盤呢!”

  一位專車司機的話,秒殺所有行業專家的論調。他還說:“我單這兩個禮拜,在滴滴和易到平臺上就做了1萬多元的生意,這些錢都躺在那些公司的賬戶上呢,你敢說它們不賺錢!就算扣掉成本,還是暴利??!”

  一聲唏噓,這位專車司機的話著實讓人難以辯駁。如果說“以管窺豹”并不一定準確的話,我們還得來看看“老會計”的金算盤是怎么打的。

  對于何時能夠盈利,神州專車掌門人陸正耀有一套清晰的數字模型?!凹僭O全國有1000萬用戶,每天100萬單,打八折的情況下每年收入250億元,年利潤是92億元,稅后是70億元。我要的就是特殊場景消費,不是公共交通的替代,在我的數學模型里,只需要4萬輛車,每個用戶每個月消費三次,這就夠了。(2016年)4月份的時候,盈虧已經基本平衡,無非是賺多賺少的問題?!?/p>

  如今,神州專車的平均客單價已經穩穩超過50元,最新消息稱,神州專車母公司神州優車獲46億戰略投資,陸正耀明確表示,專車業務將盈利。

  對于行業龍頭滴滴來說,可靠消息稱,滴滴已在中國200個以上城市賺錢了,2016年已經實現整體盈利。而專車鼻祖Uber在全球主流市場更是早已賺得盆滿缽滿,包括北美、澳大利亞以及歐洲、中東和非洲區??磥?,專車賺錢已成為國際慣例。

  那么,中國的專車生意前景真的是一馬平川任我行了?先別高興得太早,擺在滴滴們眼前的還有最后一件大事——政策。監管和政策是專車生意頭頂最后一把利劍,在國內各地專車新政出臺之后,專車市場進入新一輪政策磨合期,在每個地方市場,專車公司需要配合當地監管,融入所在省市的大交通體系中去。

  從老百姓對專車的使用頻率來看,專車實質上已經成為城市公共交通體系的一部分,那么專車也將在盈利的同時擔負起它的責任和義務,對城市的出行、安全、環境等等負責。

  如果專車只是一門賺錢的生意,那將是政府和市民都不愿意看到的,“business is business”這句話在專車這頭可講不通!